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精华文库 > 佛经浅释

佛经浅释

普门品1

发布时间:2017-03-30 17:06:01

南无阿弥陀佛

  南无观世音菩萨    

  诸位师父、大德居士:

  今天,我们是以怎样的一种因缘发心来到这里呢?我们是为了听讲《妙法莲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而来的。去年,风林禅寺观音阁和地方宗教局都邀请我来这里讲经,好几次要过来都没能成行。今年开春以来,世界上好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发生了许多灾难,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,我们在这里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《普门品》,时机就特别的成熟,这是天时;风林禅寺地处中原,占了地利;这次来听经的不仅有本地的,也有浙江的、河南的,北到内蒙、新疆,南到广东、福建,甚至还有台湾、香港的佛弟子,这就是人和。可以说,我们这次是具足了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和合因缘了。

  《妙法莲华经》这个妙法是什么法呢?它不是一般的人天乘,也不是声闻缘觉乘的佛法,这个法很高,微妙不可思议。虽然我们今天在座的人数量不是很多,但是参加法会的不但有我们看得见的人,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其他的众生,经典里不是说有“人非人等”吗?都有可能加入到这里来听经。

  由于听经闻法是一件很神圣的事,所以我先给大家做一个三皈依,没有皈依三宝的,也可在这样的机会下皈依三宝,得皈依体,这样听经比较如法。同时大家也应该知道,听经要发广大的心: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开智慧了生死,以这样的发心来听经,发的心越大,听经的功德就越大。我们是佛的弟子,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弟子,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从因地到果地的发心与修行,以后才可以修得像观世音菩萨一样。在座的有人或许去朝过普陀山和其它圣山,但是我们讲经的功德和意义,有时候要在我们朝山之上,因为佛法如果能开显的话,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听明白了经义的话,我们自己也就能转凡成圣了。所以希望大家在听经的十天中最好能够食素,我们这里也有吃长斋的,也有曾经吃长斋后来放弃的,不过我想,听了观世音菩萨的经之后,我们的悲心会升起来,发心吃长素不再吃众生肉的人一定会多起来。至少我希望,在听经的几天中大家能吃斋,能多多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以斋戒身心的状态来听经,也表示我们对经法的恭敬,对观世音菩萨的恭敬,也希望大家听经的时候进入到一种清净的状态。另外,在听经的法会上我们不要随便讲话,否则这个罪过是很重的;希望大家尽量不要走动出入,那样会打扰别人,每个人保持一种清净心,也要护持大众的清净的心。还有,听经时能进入定的状态最好,因为佛法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,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来听,用观世音菩萨教我们的方法:返闻闻自性---观自在,让佛性在听经的过程中能够觉悟出来。

  《妙法莲华经》前面四个字“妙法莲华”,其中的“妙”是指佛法微妙难思,“莲华”是对这个法的比喻。佛经的题目有七种议题的方法,主要是法、人、喻三者,有的单用,有的合用,比如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就单用法来议题;有的单用比喻如《大宝积经》;再比如经题都是人: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佛是人,阿弥陀佛也是人;还有人和法结合的:《文殊菩萨般若经》;还有人和喻结合的:《如来狮吼经》,如来是人,狮子吼是比喻;还有一种法和喻结合的,就象我们今天讲的这部经,妙法是法,莲华是喻。所以佛的经典都是讲得很清楚的,不是迷信的东西,讲不清楚的。我这里没有广开地去讲这个经题,以前智者大师讲《妙法莲华经》,就经题中的一个“妙”字讲了九十天,三个月讲一个妙字,可见一个“妙”字真正的不可思议。我们这次讲经的时间只有七天,只能是略说。“经”是通称,通一切经,梵语叫修多罗,我们这里翻作“契经”,上契诸佛的理,下合众生的机,所以叫契经。经是真理,又是道路,是教我们怎样转凡成圣,怎样从一个凡夫变成菩萨最后成佛的方法。我们对佛法的了解,有时候用比喻比较直观,但为什么要用莲花来比喻法呢?因为莲花是花和果实同时存在的,而且莲花的性质是出污泥而不染的,特别能够比喻佛法清净的一种不共的特质。

  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中“普”是什么意思?“普”是普及一切,什么普及一切呢?佛性是普及一切的,智慧是普及一切的,不生不灭的法是普及一切的;“门”的意思是方便,门是通达,门是一种出路。或者说普是智慧,门是方便,所以又叫“悲智双运”;“品”为有区别义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章节,这一品是专门介绍观世音菩萨怎样“上合十方诸佛等妙觉心,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同一悲仰”的,也可以说,上门代表诸佛,下门通达一切众生,也叫随机感应。

  观世音菩萨在西方三圣里他是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,在我们中国有“家家观世音,户户阿弥陀”的讲法,所以大家对观世音菩萨都很熟悉。观世音菩萨过去就是佛,名号叫“正法明如来”,现在是倒驾慈航现菩萨身的,以后阿弥陀佛涅槃之后,观世音菩萨示现成佛,名号为“功德山王如来”,国土名号叫普及功德庄严,那个国土比极乐世界还要庄严。菩萨里面也有很多级别,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还有等觉、妙觉,观世音菩萨属于等觉菩萨,是真正的大菩萨,永永远远不会变质的,不象我们因地的菩萨一念菩萨心发起来就是菩萨,一会儿这个菩萨心退了,那就不是菩萨了。

  这部经的翻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。姚秦是一个时代,因为要区别于秦朝,所以称为后秦,又称姚秦。三藏指经、律、论,也是我们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所依止的法宝,鸠摩罗什大师精通经律论三藏,所以被称为三藏法师,也有可以做人天师表的意思。姚秦时代,当时的皇帝苻坚有一次看到瑞相,太史官来报说,看到西北方有一颗很亮的异星,说明那里有一位大圣人,到时候可以帮助中原。苻坚特别喜欢人才,一听很高兴,就派了大将吕光带了十万军队,到龟兹(qiu ci)国去把鸠摩罗什法师迎请来,他特别强调,如果他们不肯给的话,抢也要把他抢回来。

  鸠摩罗什法师的父亲是天竺人,精通大小五明,对佛法也很精通,早年游学到了龟兹国便住了下来。后来皇帝请他做大臣,帮助治理国家,由于功绩显著,皇帝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,生下了鸠摩罗什。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叫童叟,童是小的意思,叟是老的意思,因为他人虽小,但是却具有老人的德性,知识特别广博,德性也特别好,所以大家都尊他为童叟。七岁时有一次跟母亲去庙里,就能把一个很大的铜香炉举起来,他母亲看见了就说:这么重的东西你怎么举得动?这一说,鸠摩罗什就再也举不起来了,这说明他小时候就通达了“万法唯心造”的概念。

  他的母亲也是勤学佛法,后来出家证得了三果阿那含,很殊胜。他七岁就随母亲出家修学佛法,到过很多佛法盛兴的地方去拜师参学,他先是学小乘,后来改学大乘,博通经论,聪明善辩,十几岁就名振西域诸国。当时苻坚派了吕光来,口上说是迎请实际上就是抢,国王一看这么多军队兵临城下,就跟法师商量怎么办?鸠摩罗什就说:我愿意跟他们去。因为母亲以前跟他说过:你以后要去中原,而且你后半生多灾多难。当吕光带着鸠摩罗什大师回到半路时,听说苻坚被杀,姚秦取而代之,就在凉州自立一国自封三河王,鸠摩罗什大师就被困达十七年之久。吕光死后他儿子继位,才答应把大师送回长安。鸠摩罗什大师到达长安的时,长安大街小巷挤满了人来迎接,都听说前任皇帝为了迎请这样一位法师曾派了十万军队去抢,经过这么多周折才来到长安,所以大家都想一睹法师的风采。皇帝姚兴看到这么有智慧的一位大师也很高兴,待以国师之礼,专门为他造了一个庙叫草堂寺,在西安郊区终南山山脚下,后来又专门为他造了一个逍遥园的住处。当时就有八百多名佛教界的精英,都是修行道德学问很好的人,跟随鸠摩罗什大师学习,帮他一起翻译经文。早上有轿子把他抬到草堂寺译经讲法,晚上轿子又抬他回逍遥园休息。

  鸠摩罗什大师此后翻译了许多经典,重要经论35部294卷,(一说74部384卷),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中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,还有与弟子共译的《大般涅槃经》等。他圆寂前对众人说:我翻译的经典如果没有错,我死后舌头就烧不掉。后来果然如此,火化的时候其它都烧完了,舌头却烧不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,敲起来还铿锵有声,他这个舌头就具有佛的广长舌相一样的功德。后来唐朝的道宣律师戒律清净修行特别用功,在终南山住山的时候每天有天人送供。有一次道宣律师就问天人:鸠摩罗什大师的经典为什么这么让人欢喜受持?读起来朗朗上口,意义明了?不像有的经典看也看不懂。天人就说:鸠摩罗什大师不单单现在显现的是位译经师,七佛以来他一直发愿为诸佛译经,他是七佛的译经师。我们这才知道,原来罗什大师译经还有这样一种甚深的因缘。鸠摩罗什大师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,在他的传记里都有记载。

  《妙法莲华经》共有三个译本,一个是西晋会稽永康年间竺法护尊者翻译的,名为《正法华》;另一个就是东晋长安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这部《妙法莲华经》;还有一个是隋朝时,由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菩萨在大兴善寺翻译的,名字也叫《妙法莲华经》。虽然有三个译本,但历史上流传最广,大家最喜欢受持的,还是罗什大师的这个。

  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分为三部分,第一是长文,第二是偈颂,第三是这一品的功德,我们现在讲长文部分。

  《妙法莲华经》共有七卷二十八品,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是第二十五品,所以这里没有“如是我闻”,一上来就是“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而作是言。。。

  尔时,可以理解为佛讲法的当时,也可以理解为就是现在,因为佛法是超越时空的,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谁是无尽意菩萨?按照经典来解释,就是东方不动佛普贤如来座下的大弟子,他作为菩萨看见众生的苦难没有穷尽,菩萨的愿行也就没有穷尽,所以叫无尽意菩萨。但今天还可以教你们这样理解:无尽意菩萨就是你,就是在座听经的每一位,为什么叫无尽意呢?因为我们脑子里的想法没有始、没有终,无穷无尽的?所以说,你就是无尽意。

  无尽意菩萨为什么要问佛呢?他是发菩提心问佛的。弟子向世尊请教问题时要具足恭敬,不能坐着直接就问,而是要起座,很恭敬地偏袒右肩,这样表示低下,表示自己作弟子的持劳相,就象主人身边的佣人一样随时准备做事情。合掌向佛是具足礼仪,合掌,就是把散乱心收成一心的状态,如礼如法。

  佛有十个名号: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很多佛教徒不知道,为什么有时候叫佛,有时候叫如来,有时候又称世尊呢?社会上的人就更不知道了,以为如来佛是一个人,释迦牟尼佛又是另外一个人,其实不是这样的。每一尊佛都有很多很多名号,佛的名号都是佛的功德的体现,佛的功德无量无边,佛的名号也就无量无边,都是佛的力量化现的,甚至有情无情一切诸种都是佛的名字,大家说妙不妙?但是我们听不懂,我们在喊某个人的名字,其实也是在喊佛,你能理解吗?我们众生不明白这个甚深的道理,也记不住那么多佛的名号,所以就把无量无边的佛号归纳为一万、一千、一百乃至我们最常用的这十个名号。曾经阿难尊者一个人在偏僻的地方有点胆怯,就请问佛:如果我一个人在僻静处,心中有恐怖怎么办?世尊就告诉阿难:如果你一个人走到偏僻的地方,或者狼虫虎豹经常出没、山精鬼怪藏身之处,你如果觉得非常恐怖,这时你应念如来十号,马上怖畏消除。这里无尽意菩萨称的是世尊,因为佛是所有人天中最尊最贵的,是人间天上三界的至尊。

  “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”?经里是无尽意菩萨问佛的,但是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?前面我说无尽意菩萨也是你,那么或许你也会这样问:观世音菩萨名号遍满十方,他的功德,他对众生的利益,我们也都知道一些,可是他为什么叫观世音我们却不知道,那么,佛是怎么样告诉无尽意的呢?

  “佛告无尽意菩萨:善男子,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”。

  这里佛先从众生苦难的角度总的回答,这世间的苦难有多少啊?不要说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苦恼了,就是我们一个众生有多少苦恼?我们活一天有一天的苦恼。你说:我怎么不觉得呢?你们坐在硬硬的地上,这也是一种苦恼是不是?最好坐在沙发上。但是仔细想想,让你在沙发上坐五个小时你会觉得很辛苦,你会说,坐得这么久了,散个步就很享受了。但如果让你散五个小时的步你会觉得怎么样?你又会觉得很辛苦,又希望最好能够躺下休息一会儿。人的任何状态都是在一种堪忍的状态,所以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苦恼。苦恼一词还分内外两个意思,苦是外在的,恼是指心里的,所以受诸苦恼里面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,更不要说还有百千万亿的众生。佛告诉无尽意菩萨也就是告诉我们:只要你能够“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其观音声,皆得解脱”。佛首先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威德之力,你就是有再多再大的苦恼,只要你称观世音菩萨名号,都能有求必应,对一个众生是这样,对无量百千万亿的众生也是这样,所以我们树了一种菩萨形象叫千手千眼,就是由这个道理开显出来的。其实我们想一想,观音菩萨何止千手千眼?众生有无量,观世音菩萨就有无量个手、无量个眼来照见我们,用他那慈悲的大手来帮助解救我们。我们对佛所讲的这个方法应该心生诚信,一点也不要疑惑。我们在很多观世音菩萨的《感应录》中看到,不管老的小的各种各样的人,只要他在最危难的时候,能够想得起观世音菩萨,(这一点很重要),都会得到极大的感应,我们在座的就有不少人得到过观世音菩萨的感应道交。我们哪一个没有外在的苦难,没有内在的烦恼?谁不想摆脱这些数不尽的烦烦恼恼啊?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其实很简单,只要我们能够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你就能得到解脱。

  “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,设入大火,火不能烧,由是菩萨威神力故”,

  前面是总说,下面是逐个说,以地水火风这些我们众生最怕的苦难上分别地来讲。

  观世音菩萨曾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里面自己讲过:久远劫前,“于时有佛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佛,我于彼佛发菩提心,彼佛教我,从闻思修入三摩地”,观世音菩萨在修这个法门时,“初于闻中入流亡所”而入三昧,因修这个法门,最后证得和佛陀一样的果位。

  这个因缘我在这里补充一下:观世音这个名字还是观音佛给他取的,这个法门也是观音佛传给他的。这个法是以正思惟观智,返观能闻的闻性,不是我们现在用耳朵向外闻声,向外闻声就执著在外境的声尘上了,而是用正思惟的观智回光返照,返观能闻的这个本性---是什么在闻?之后再“入流亡所”,这样从闻性上下手来做功夫。因为闻性是无有生灭的,我们这个闻尘是有生灭的,所以我们的修行也要向观世音菩萨学,要能够回光返照,返闻闻自性。《楞严经》里面佛和观世音菩萨都这样教我们,怎样修行啊?不要随着外面的根啊尘啊的去,要背尘合觉,回光返照,“返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”。所以闻思修不是简单的闻法、思法、修法,而是直接地从“闻”性上下手,以正“思”的观智,趁性而“修”,从性上下手去修,是这样子的闻、思、修,这样直接就可以入三昧,三摩地就是正定。


上一篇:已经没有了

下一篇:普门品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