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法师法语

法师法语

佛教的饮食文化《过堂》

发布时间:2017-09-22 09:26:14

谈到佛教的饮食文化。自然有不少人认为佛教的饮食不过“素菜”而已,有什么文化可谈。其实佛教饮食非常有特色,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 

古人云:“民以食为天”,无论是人或是动物都以吃为第一件事,人类的最初生存,就是从吃开始的。今天我们不说吃的什么?怎样搭配?为什么吃?单说吃的礼仪,因为它不单是一种文化,一种礼仪,更是人感恩、洗涤敬畏的开始。 

“过堂”是上斋堂用餐之意,就是佛门中的“吃饭”。慈心过堂的地点设在合十舍利塔的千手观音殿。现在的慈心过堂,是将第27界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千僧斋的过堂环保留了下来,是大会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,让芸芸大众普沾佛法甘露的同时,感悟观音菩萨的慈心助人的救世精神,借以升华自我、感恩惜福、内观自省慈悲平等等文明理念。使你在用餐的同时获得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。 

过堂素斋为一饭、一汤、一菜,过堂时有法师和护法居士念诵《供养偈》《结斋偈》,那么究竟慈心过堂是怎样的一种仪式呢?

微信图片_20170922091656.jpg

在斋堂内,不可在中堂走动,保持安静,关闭手机,端身正坐。首先双手合十,一起念诵《供养偈》、《结斋偈》,同时行堂人员开始行堂。第一遍行堂时,行堂人员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盛一点,如果不想要某种食物,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,可将右手竖起,掌心向外,以示不需要。

微信图片_20170922091716.jpg

开始用斋时,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,拇指扣住碗口,其余四指平托碗底,佛门称之为“龙含珠”,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,用筷子夹住食物送入口中,以食就口,不以口就食,佛门称之为“凤点头”。

微信图片_20170922091729.jpg

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,碗不须收回,可用筷子在碗边轻点一下,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,在碗内相应位置轻轻划过,行堂人员则会添加相应的饭菜。

微信图片_20170922091735.jpg

如果自己不需要太多食物,或者只是想尝试某种食物,只需要一点点,可用右手拇指轻轻掐住小指指头一下,此手势表示“少量”。

微信图片_20170922091739.jpg

第二遍行堂时,如果需要添加饭菜,请将碗往前推,行堂人员会过来添加饭菜,立起筷子表示干的,也就是饭或者菜。

微信图片_20170922091820.jpg

如果需要稀饭或者汤,请将汤碗往前推,并用筷子在碗上平行划过,用斋过程中不得碗筷作响,吃饭出声,碗内不得余留残羹,浪费饭菜。

微信图片_20170922091830.jpg

吃完饭菜后,左手拿起碗,右手用筷子夹住碗边,轻轻的放入另一只碗里,然后将碗放在桌子前面边沿,筷子靠碗边摆好,务必不要超过桌子边缘。然后静坐等待,不能吃完就下座离开。

微信图片_20170922091826.jpg

炎炎夏日,你是否也坐立不定,燥热不安,那么来寺院吧,慈心过堂会让你心定神安,于一饭、一菜、一汤、一食之中体会:三德六味、法界有情,普同供养,让自己沉浸在法为之乐中。

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,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上的优美大方。

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,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。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。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,经常忘失正念,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。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,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沟通,必须集中精神,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。吃饭时不具备正念,心不在焉,妄想连篇,就是随着贪 嗔 痴在流转。

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,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。那时候,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说的“咸有咸的味道,淡有淡的味道”,既不为喜爱的饮食而狂喜,也不为不喜爱的饮食而烦忧。

端饭碗的“龙含珠”动作,有一个深刻的含义,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。佛性的开发从培养观照力开始,我们应该勇猛精进地修行,随时让正念提起。